滨海的扶贫项目:合作社苗木花卉种植基地
10月下旬,苏北的秋玉米已经收获,68岁的沈保华抽空来到合作社给他分派的苗木基地,给刚刚种植不久的苗木除草。“家里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种地也挣不了啥钱,一年的收入全指望它了。”
沈保华是江苏省滨海县天场镇海关村的村民,也是县里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2014年9月,滨海县与当地的经顺园艺作物专业合作社商议,以补贴的形式,带动合作社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沈保华家分得了1亩地。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经济薄弱村实现“八有”的要求,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确保“一人不少、一户不落”的脱贫目标,滨海县在产业扶贫和金融支持上进行了有效探索。按照滨海县委书记李逸浩的说法,就是要把“低收入农户增收入、村级集体增积累、基层组织增活力”作为扶贫的三大目标。
产业扶贫:多渠道带动低收入农民增收
滨海县经顺园艺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进左介绍说,目前他们对口挂钩帮扶天场镇60户低收入农户,每户分配8分到1.5亩的苗木基地,由县里面从扶贫资金中每户每两年补贴2400元,用于景观苗木的种植,现在地里的女贞、银杏、香樟、广玉兰等长势喜人,“小的半年多就能出苗,大的不到2年也够卖钱了,保证兑现农民收入没问题。”王进左显得很有信心,等到明年这个时候,沈保华的一亩种植地就可以拿到4000元的收入。
滨海港镇木楼村52岁的周巧是个单亲妈妈,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孩子,自己常年体弱多病,家境十分艰难,谈起过去的苦日子,周巧眼眶都红了:“如果不是村里带领我们种植蔬菜挣点钱,我的两个娃都不知道怎么养大。”
村书记孙月宇说,木楼是以前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上访村,为了带动农民增收,2011年村里开始办起了农民合作社,种植西兰花、荷兰豆等蔬菜。当时村民们有疑虑,担心有风险,挣不到钱。于是7个村干部带头示范,每人筹资14万元先干了起来,在见到效益后,村民们纷纷主动要求参加。为此,县扶贫办给合作社一次性补助了30万元,对于加入的农户还给予每亩每年600元的补贴。
现在周巧一家种了3亩多西兰花,每年收入在1.3万元左右,农闲的时候她还可以在村里合作社打工,每天能挣到50-80元不等。如今木楼村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20万元,建档立卡的119户贫困户今年可望全部借此脱贫。
滨海县扶贫办副主任许世兵介绍说,滨海县近年来本着“一村一特发展、一业一社带动、一品一店扩张”的战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低收入农户就地加入。合作社扶贫项目涉及养殖、蔬菜、苗木花卉、食用菌等等。对合作社的产业化项目,县财政根据其投入成本、品牌创建、带动农户数量和效益情况,给予按个体经营项目扶持总额上浮20%的资金支持。
去年以来,滨海县农民合作社共实施互助合作项目112个,直接带动低收入农户近9000户。截至2014年底,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17.7万人中,累计脱贫率达70.5%,经济薄弱村新“八有”达标率65%。
村民在合作社加工蔬菜获取收入
金融扶贫:以股权配置保证稳定持久增收
产业增收路径多,但也存在一定经营风险,如何保证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有一条稳定的增收途径?滨海县想到了利用金融手段。
2015年3月27日,江苏省立信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在滨海正式成立,这是一家在民营企业基础上通过增资扩股重新组建的国有控股企业。在公司2亿元的注册资金中,滨海县港城公司国有资本占1.7亿元,这其中就包括江苏省委住滨海扶贫工作队帮扶资金和县财政扶贫资金各2000万元,占立信公司20%的股权。
立信公司将这部分股权以110万-150万元不等的份额配置到全县28个经济薄弱村,每年按10%的收益保底分红,超过部分实收实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兜底补齐。确保经济薄弱村集体的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的规定门槛。村集体拿到这部分收入后,用其中不少于50%的部分用于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补助。
立信担保公司总经理孟龙成说,目前他们已经与6家商业银行开展合作,签订了50个客户,贷出资金1.6亿元,预计今年收入可达到200多万元。“中小企业贷款难是普遍问题,它们需要担保公司这个桥梁。有市场保障,有客户需求,加上政策支持,我对经营前景还是很看好的。”虽然公司这块业务刚刚起步,人员也只有10个,但孟龙成对公司的未来很乐观。
2014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先后6次到滨海调研,对滨海创新扶贫的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通过扶贫资金入股,重组担保公司的形式,调研组认为“全国少见”。
编辑: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