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二)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
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二)红军长征时期;(三)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
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南通特委、通海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于1928年4月至1930年10月领导江海平原军民创建的农村根据地。
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位于长江入深入海口的北岸,邻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赃地区,包括当时的南通、海门、如皋、泰县、启东、靖江、东台8县(含今海安、如东)和崇明等地,根据地中心区面积达125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通海如泰一带地区临江靠海,水陆交通便利,一向有“南北咽喉”之称。境内河网纵横,湖荡棋市,芦苇丛生,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棉花油料和鱼盐等特。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资本帝国义势力的入侵,给这一地区带来很大变化。随着隔江相望的金融中心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南通、扬州、泰州等地也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的重要市场。中外反动派的掠夺日益加重,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痛苦促使他们向往革命。这里群众文化素养较高,青年学生勇于接受新思想。特别是经过大革命的锻炼和考验,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运动,有了较强的群众基础。基于这些原因,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南通特委和通海特委根据中央和江苏省委指示,决定在这一地区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建立红色根据地。
来源:《中国革命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