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动态
第8期
(总第174期)
江苏省扶贫基金会 江苏省扶贫开发协会 编印 2010年8月15日
目 录
※ 扬中市五条措施 做好扶贫帮困工作
——扬中市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
※ 助学扶贫办实事 开发智力促发展
——如东县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
※ 省扶贫“两会”助学扶贫再传喜讯
※ 2010年国华纪念中学高考录取(江苏籍)学生名单
※ 2010年国华纪念中学高一新生(江苏籍)名单
扬中市五条措施 做好扶贫帮困工作
我们扬中市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人多地少,土地十分珍缺,人均耕地只有0.5亩。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1.5亿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总的情况来看,扬中的经济是比较发达的,已初步进入小康社会。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不高。截止2003年,全市尚有29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0万元,约占全市行政村的30%;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约有3000多户,占全市总户的5%左右;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低保对象有492户,974人,需要改造的危房户有690户;无钱读书的学生有1340名;各类残疾人有7589人。针对以上各类不同的弱势群体,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具体如下:
一、制定规划,三轮部署,以组织保证实施脱贫致富。
近几年来,我们共分三轮具体部署了扶贫开发工作活动。2002年开展了第一轮“双帮一推”活动,即帮扶经济薄弱村,帮扶弱势群体,推进小康社会建设。2007年开展了“双联四送”活动,即部门联村、支部联户、送文明、送科技、送服务、送温暖。同时,完善五项机制,即目标责任制、协调会议制、定期汇报制、督查通报制、考核激励制,从而保证活动的实施效果。2009年开展了第三轮“脱贫攻坚双消除”活动,即到20096年底基本消除村集体收入不足20万元的贫困村,基本消除年收入不足2500元的贫困户。通过以上部署和三轮主题活动,至2009年底,我市已基本消除了20万元以下的的贫困村,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帮助653户落实了低保和690户危房户的改造,扶持了1340多名贫困学生助学,每年安排5000多个新就业。从而大大改善了民生,增加了农民收入,群众比较满意。
二、以城带乡,结对挂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我市在抓新农村建设和扶持经济薄弱村方面,着重抓了以城带乡的三个推进: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发展城乡文化、卫生、科技、体育等公共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3、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对农村六大建设实事工程进行了规划、实施和分批推进。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五方结对挂钩,即: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蹲点结对持钩;机关部门副局级以上领导结对挂钩;各级、各单位党员干部参与结对挂钩;企业法人老板结对挂钩;协会组织、社会团体结对挂钩。从而使我们所有的经济薄弱村,村村有领导蹲点,有部门结对,有干部参与,有技术指导,做到项目、资金、措施、服务四到位。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有近千万元捐助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和扶持经济薄弱村,解决农村走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就学难。就我们两会组织的理事部门在过去的五年中,投入300多万元帮助薄弱村修路,投入近200万元帮助修桥52座,投入210万元修理涵洞,投入30多万元维修电力线路,投入40多万元帮助薄弱村发展体育、卫生等社会设施。
三、发展企业,以工补农,壮大村级经济。
经济薄弱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乡村企业发展滞后,经济不发达。如何使穷村变富村,脱掉贫困帽子,我们通过调查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渠道:
一是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贫困村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的挥自身优势,自力更生,制定了一个好的造血功能的发展规划。
二是盘活村级存量资产。对村级原集体所有闲置的办公用房和旧厂房,以及仓库房舍,要充分发挥作用;经过整修,整合利用,采用租赁经营的形式,盘活量性资产。
三是建立村级增量资产,筑巢引凤。在盘活村级存量资产的同时,我市的一些经济薄弱村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建设了一批自有产权的标准厂房,筑巢引凤,吸引个私企业投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发展高效农业。通过江滩开发,土地流转,招标承包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优势特色高效产业,从而增加村级收入。如油坊镇阳太贫困村,大搞百亩大棚秧草,夏熟种秧草,秋熟种黄豆、玉米或蔬菜,亩产收入可达3000多元,除土地流转每年支付800元,村级集体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还可以发展草莓、茭白、花卉、苗木种植,休闲渔业、农机服务等等的高效农业、三产业都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是双强型干部创业带动增收。这些年来各镇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收入薄弱村的领导班子建设,采取从机关下派,从企业能人中选拔,配备大学生村官,使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这此双强型干部带头承包资源性资产,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带头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创业增收,来带动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如油坊镇同德贫困村干部石春林,西来桥镇新程贫困村干部丁兆君、三茅镇中林贫困村党支部书记严荣斌在做好村里工作同时,这三个村干部都创办了村办个私企业,即租赁村厂房和土地经营,每年还上交村级收入,都为集体创业增收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四、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就业扶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我们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就业扶贫,在具体工作中强调了三个严格,突出了两有四缺的重点对象和四个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途径。
三个严格是:严格确定帮扶对象,通过逐村逐户调查走访,确定扶持对象,建立脱贫致富档案;严格确定帮扶责任和目标,因户制宜确定帮扶措施;严格落实帮扶项目和资金。
扶贫帮扶的重点是两有四缺的对象。两有四缺是:有劳动能力,有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项目。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将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全市2826户6015人,列为重点帮扶对象,采取特殊方式进行帮扶。
同时,对面广量大的农村弱势群体,以项目为抓手,实行四个带动:
1、脱贫致富典型带动。通过总结推广产业化发展走上致富之路的养殖业、种植业的典型带动农民致富。
2、专业大户带动。鼓励并支持对有技术、有项目的个私企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就业致富。
3、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以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带动其他农民脱贫致富。特别是我们扬中的秧草、苦瓜、马兰、木刷、柳器、山芋、苗木等等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致富发展很快。
4、利用科技示范园和沿江开发各种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带动农民致富。我市各镇区每年都利用科技范围园区和沿江开发各种基地,积极开办各种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就业或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致富。
五、落实政策,以惠农政策支持脱贫致富
我市关于扶持贫困村、贫困户的各项优惠政策,大致有六个方面:
1、对年稳定性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投资建设标准厂房,且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市镇两级按照验收面积分别给予各150元平方米的补助,同时持挂钩帮扶部门再给予100元平方米的补贴。
2、将村级盘活存量资产土地出让金收益的80%返还给村,用于支持村级经济发展。
3、实行农村集体土地租赁最低保护价政策,每年每平方米12元。
4、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环境卫生整治、河道疏浚、村道路建设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资金支持。
5、在镇级工业基础集中区或其它功能规划区以及中心村规划确定一定数量的土地,给予村集体发展标准化厂房,三产门市房等物业增收项目,一般每个村不少于5亩。对经济薄弱村重点倾斜,优先安排。
6、经济薄弱村发展设施农业连片50亩以上的,其标准大棚建设除享受2007年40号文件有关奖励以外,由所在镇区再配套奖励1000元/个。
通过以上惠农政策的制定落实,大大有效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市新建标准厂房有五万平方米以上,新办50多个中小企业,每年增加工业销售收入10多个亿,促进了村级财政收入。经过几年的努力,有80%以上的的贫困村基本达到年稳定收入20万元以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扬中市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 供稿)
助学扶贫办实事 开发智力促发展
实施助学扶贫是开发智力促进自我发展的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的“造血”扶贫,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当前扶贫帮困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两会”推进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渠道。
这几年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动员,把面广量大的农村家庭贫困初中毕业生输送到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读职业中专,学做人、学知识、学技能,长志气,增才干。毕业后帮助安排就业,取得工资性收入,使其尽快脱贫,改变贫困面貌。我县从1997年开始,为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招生已有13个年头,共招生498名,其中2002年之前76名,2003~2009年422名。近六年每年稳定在60至70名生源,已有近400名学生就业,多数成为企业骨干,人均月收入1500左右,多的3000多元。这些学生在校享受优惠政策,减少家庭支出100多万元,使贫困家庭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是精心组织挑选,把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家庭生活特别贫困的农村初中毕业生,输送到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免费读高中、读大学业,改变了人生命运,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我县从2004年开始,先后输送了9名学生,其中:5名高中毕业已分别录取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本硕连读)、江南大学和山东大学,还有4名学生在校读高中。进入国华纪念中学的学生德育双飞跃,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三是采取两种形式,积极捐资助学。其一是由各镇老区分会配合老干部党支部发动离退休老同志捐资助学。每年搞一次,全县已捐资20万元左右,资助中小学贫困学生1000名,人均200元,已经常态化。其二是企业定向捐助。从去年开始,采取企业与报读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的贫困生结对帮扶,每生资助2000元。去年动员10家企业捐资8.1万元,资助学生40名。企业老板与贫困学生接对帮扶,企业知道资助的学生,接受助资的学生知道帮扶他的企业,以更加努力学习的行动报恩企业,达到“双赢”的效果。经过实践,这种方式既可行又见效。对一个企业来讲,捐资1万元数额不大,却能资助5名贫困学生;对贫困学生来说,得到2000元的资助,就能解决求学难的根本问题。
在助学扶贫工作中,我们的体会有三点。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助学业扶贫的自觉性。我们认为“两会”要为“三农”办实事,助学扶贫就是最重要的实事。要将这一实事办好办出效果,从根本上讲在于提高认识,激发感情,真正做到情系老区、情系百姓、情系贫困农民。怀着感情去做,就能激发热情,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就一定有所作为。而感情也是在工作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我们有调研走访中,亲眼目睹了农村贫困户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曹埠镇有一名优秀初中毕业学生,家里穷得叮铛响,连中考费用也无钱交;祖母不让孙女参加中考,把她关在家里,祖母孙女抱头痛哭。又如掘港镇九总初中有名学生成绩是年级的一二名,家中四代同堂,父亲车祸致残,母亲离家出走,老爷爷90多岁,全靠祖父母做些轻活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该生读初中的学费生活费全由学校资助。祖母给他两块零用钱,他一直放在身上舍不得用;10岁那年买的短裤穿了六七年,坏了又补,补了再穿。祖母为他无钱上高中愁白了头,跑到镇老促会分会苦苦哀求帮助她孙子报考国华纪念中学。通过我们与所在学校做工作,及时办理报名手续,结果被国华中学录取,全家人对此十分感激。像这样的事例很多,都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激发了我们的感情和责任。我们应当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义不容辞地做好助学扶贫工作。
二是组织发动,营造助学扶贫的良好氛围。在为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招生或为广东国华纪念中学招生的工作中,开始难度最大的是来自多方面的思想阻力:有的部门和单位不够理解,学生及其家长存在种种疑虑。对此,我们紧紧依靠县、镇党委政府领导,借以行政推动。比如每年都召开全县助学扶贫工作会议,县政府分管领导到会提要求,县教育局领导参加会议讲话,各镇教办负责同志出席会议统一认识。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搜集在校学生的好人好事进行典型教育,为招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经过上下配合、反复宣传,初中的校领导对我们“两会”的招生转变了态度,予以积极支持。如栟茶镇靖海初中,2009年为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招生6名,学校负责人亲自组织落实,为学生报名。特别是对国华纪念中学招生,全县已有10所初中,对预选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在初一、初二阶段,有意图地加以指导、辅导。在今年春节之前,就把有意向报名国华的学生名单报送到县扶贫“两会”,今年我县已有5名学生被国华中学录取,居全省各县首位。
三是建立学生档案,跟踪联系热情服务。凡是录取“两校”的学生,我们都逐人建立档案,掌握其动态变化情况,跟踪联系,热情服务。比如,凡是输送到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的学生,每个学生(包括家长)报到时,都免费提供车辆,帮助安排住宿、购买饭卡。开学业后,又与学生及家长保持正常联系,遇到困难及时尽可能帮助解决。如遇到学生欠学校费用和就业问题,我们即与校方沟通,妥善解决。又如对录取国华纪念中学的学生,我们更是热情周到服务,保持与学生正常通信。学生寒暑假回来,都召开茶话会,进行座谈交流,帮助购买回程车票。有两名学生眼睛高度近视,配镜要花1700多元,我们请企业让利赞助,结果只由我们支付了200元。长江镇特困生许蕾蕾录取国华,但家庭连续遭灾,父亲下海遇难、母亲患癌症、祖母病逝。我们与国华联系,每年给她家补助1000元,三年共补助3000元。我们还与艺华珠宝公司协商,先后四次给她资助11000元;与电信部门协商,免费给她家安装了电话。通过多方面的服务,增强了学生和家长对“两校”招生的认识和信任,加深了对我们招生工作的感情和感激。
(如东县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理事长顾和章 供稿)
省扶贫“两会”助学扶贫再传喜讯
2010年高考和中考招生工作已基本结束,由省及苏北部分市、县扶贫协会选送的27名国华纪念中学江苏籍学生高考本科上线率达100%,其中蔡育恒、薛锦巧、汪兰、杨朔、臧亚奎、张洵、崔维维等优秀贫困生,分别考取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重点名校。
另外,今年广东国华纪念中学高一新生录取工作也顺利结束,江苏选送的34名夏令营学生,经过七天综合素质测试,有25名学生被国华中学录取,录取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几年来,南通市如东县扶贫“两会”在国华中学招生工作中成绩十分突出。他们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跟踪服务选好生源。前五年,共有9名学生被国华中学录取,其中5名已高中毕业,分别考取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江南大学和山东大学,还有4名高中在读,分别是年级的尖子学生。今年,如东县又有5名学生考上国华,一跃成为全省考上国华生最多的县。
2010年国华纪念中学高考录取江苏籍学生名单
序 号 |
姓 名 |
性 别 |
籍 贯 |
录取大学 |
1 |
蔡 |
男 |
淮安市淮阴区 |
清华大学 |
2 |
薛 |
女 |
盐城市建湖县 |
浙江大学 |
3 |
汪 |
男 |
宿迁市宿豫区 |
中国科技大学 |
4 |
杨 |
男 |
淮安市盱眙县 |
上海交通大学 |
5 |
臧 |
男 |
宿迁市宿城区 |
南京大学 |
6 |
张 |
女 |
盐城市东台县 |
吉林大学 |
7 |
崔 |
女 |
盐城市东台县 |
南开大学 |
8 |
王 |
女 |
南通市如东县 |
山东大学 |
9 |
魏 |
男 |
徐州市睢宁县 |
西安交通大学 |
10 |
陈 |
男 |
宿迁市泗洪县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1 |
夏 |
男 |
盐城市建湖县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2 |
周 |
男 |
连云港市东海县 |
北京交通大学 |
13 |
崔 |
男 |
连云港市灌南县 |
中国农业大学 |
14 |
华 |
男 |
淮安市金湖县 |
北京林业大学 |
15 |
于 |
男 |
淮安市盱眙县 |
东南大学 |
16 |
王 |
男 |
盐城市盐都区 |
河海大学 |
17 |
伍 |
男 |
宿迁市沭阳县 |
华南农业大学 |
18 |
陈 |
男 |
盐城市盐都区 |
华北电力大学 |
19 |
杨 |
男 |
盐城市盐都区 |
华东理工大学 |
20 |
孔 |
男 |
盐城市阜宁县 |
太原理工大学 |
21 |
沙 |
女 |
南通市如皋县 |
东华大学 |
22 |
施 |
女 |
盐城市射阳县 |
苏州大学 |
23 |
范 |
男 |
连云港市灌南县 |
暨南大学 |
24 |
黄 |
男 |
盐城市东台县 |
中国海洋大学 |
25 |
周 |
男 |
盐城市东台县 |
深圳大学 |
26 |
沈 |
男 |
盐城市射阳县 |
天津科技大学 |
2010年国华纪念中学高一新生(江苏籍)名单
序 号 |
姓 名 |
性 别 |
籍 贯 |
在读中学 |
1 |
蒋 |
男 |
大丰市 |
大丰方强中学 |
2 |
陈 |
男 |
东台市 |
东台三仓镇初中 |
3 |
沈 |
男 |
射阳县 |
射阳外国语学校 |
4 |
韩 |
男 |
滨海县 |
滨海通榆中学 |
5 |
刘 |
女 |
东台市 |
东台三仓镇初中 |
6 |
李 |
男 |
滨海县 |
滨海通榆中学 |
7 |
孙 |
男 |
射阳县 |
射阳实验初中 |
8 |
王 |
女 |
灌南县 |
灌南县实验中学 |
9 |
金 |
女 |
灌南县 |
灌南县实验中学 |
10 |
于 |
男 |
灌南县 |
灌南县实验中学 |
11 |
徐 |
女 |
东海县 |
东海县培仁中学 |
12 |
陈 |
男 |
高邮市 |
高邮市赞化中学 |
13 |
林 |
男 |
高邮市 |
高邮市赞化中学 |
14 |
周 |
男 |
盱眙县 |
盱眙实验中学 |
15 |
杨 |
男 |
盱眙县 |
盱眙实验中学 |
16 |
嵇 |
男 |
涟水县 |
涟水中学 |
17 |
张 |
女 |
沭阳县 |
沭阳新河中学 |
18 |
陈 |
男 |
沭阳县 |
沭阳新河中学 |
19 |
戴 |
男 |
邳州市 |
邳州红旗中学 |
20 |
顾 |
男 |
如东县 |
如东于港初中 |
21 |
季 |
男 |
如东县 |
如东岔南初中 |
22 |
丛 |
男 |
如东县 |
如东双甸镇初中 |
23 |
徐 |
女 |
如东县 |
如东大豫镇兵房初中 |
24 |
刘 |
男 |
如东县 |
如东环港初中 |
25 |
谢 |
女 |
如皋市 |
如皋磨头中学 |